广告
您的位置:郑州站郑州动态正文
月季老太杜新民:越活越年轻,越活越浪漫
2013年04月17日    郑州文化艺术网    浏览数:2191

【阅读提示】

“我真的非常热爱生活,非常热爱郑州,感激眼前的一切美好!所以我要用水墨丹青来画出心中的花鸟、山水,特别是美丽芬芳娇艳欲滴又长盛不衰的市花月季……”
这是一位女画家的由衷心声,也是这位80岁老太太一贯的生活态度。
“杜新民先生的国画写意月季传神夺韵,有情有意,大家风范。她读懂了这种东西方都惜爱的中国花卉……”月季专家们赞叹。
“她的审美基础和创作呈现,深深根植于鲜活的大自然,成长于民间创造的温床上,又接受着时代多元的新鲜滋养。所以,不俗、耐看、有性情、能打动人。”书画家们说。
今年进入“朝枚之年”--省美协会员,郑州退休教师,虚岁80龄的杜新民女士,将于4月28至5月10日在郑州月季公园主办“郑州第十九届月季文化展”之际,同期举办个人画展,主题为“人花对语--杜新民水墨邀请展”。


花间一曲春 芬芳比君子 

杜新民女士向以雨雪风晴动感强烈的国画大写意牡丹闻名。
然而十年前一次月季花丛徜徉,却扭转了她的创作方向--苏东坡吟月季诗深深打动了她:“花开花落不间断,春来春去不相关。牡丹最贵为春晚,芍药虽繁只夏初。惟有此花开不厌,一年长占四时春。”。
她遍寻名册,意外发现大中原境域画月季者竟寥寥。遂坚定信念,决意自创一体,使花美色香月月绽放的蔷薇科植物、郑州市花,成为省会花坛上的“一枝独秀”。
春深四五月,都市、近郊、野外,园圃内外和漫山遍野的各种月季、蔷薇、玫瑰次第绽开,这是杜新民先生最兴奋也是最忙碌的时节。
汹涌人潮中,每每有杜新民凝神写生、聚焦拍照的身影。相机、画夹、干粮、清水、马扎装备齐全,从古稀七旬到朝枚高龄,历经十年,她独孤往来,园子里一钻就是大半天,手中快门咔嚓,画笔素色临摹,看那月季怎样含笑开合,风中曳舞,甚至她自己口中念念,与花对语。
新民先生尝试在温州皮纸、日本皮纸上落笔设色,描绘小写意月季。2005年,她以皮纸画月季之“绘月季画用纸张的处理方法”为发明申请立项,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保护。
2006年4月19日专利发明获批并网上发布后,京津沪穗飞来雪片般的合作创业邀约。
她不为所动,又在宣纸上泼洒水墨,继续埋头创作,并陆续在2008年抗震救灾拍卖会、2008年“迎奥运”拍卖会等重大主题活动中面世,频频在各种赛事、画展中亮相,受到高度赞赏。
2012年,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书名的《杜新民中国画作品集》出版,著名书法家周俊杰、王宝贵先生等人的共同评价是:“作品不俗,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”。王宝贵先生专为书赠:“意趣高雅,纵其性灵”。
郑州市月季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升先生道:“新民先生的水墨月季贯注了画家的心血和深情,有‘传神’之力,作为天天栽培月季的专业人士,我们读后深深为之倾心。”

 “剃得大姐样儿,剃不了大姐手”

“铃儿,铃儿……你咋越活越好看了?你的画俺都挂墙上了,蓬荜生辉啊……”
不久前,一群皓首红颜的老翁老太太们欢聚一堂,举杯相贺--年近80岁的北京专家靳卫龙专程返乡看望这些“发小”男女们--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初中同学,那时还正在玲珑烂漫的青春发育期。团聚和笑声,让他们又回到了那种青涩、朦胧、热烈的青苹时代。
这些同学们看着当年“高高地、壮壮地、白白地、美美地”,两只麻花辫子“甩甩地”俊姑娘杜金铃--现在的画家杜新民依然满面光采,唇红齿白,不由得打趣她的活泼和俊美。
他们所不知的,正是当天,郑州市园林局领导邀请杜新民先生晚上共同商讨“人花对语--杜新民水墨月季展”细节。她分身乏术,只好派女儿代表出席。
“当年你的手就很巧啊,十来岁时,纺花织布,扎花描云,针线活儿通好着呐,啥都能想像着画出来”。同一个门口长大的“老闺蜜”刘瑞敏最知根知底。
“那年头,铃儿--就是新民、老杜,成天跟前围着一群来‘剃’(照样子学画、学裁下来)衣服、帽子、围巾、鞋底花样的丫头媳妇。有人问:铃儿,你就不怕别人把你的‘巧’都学走了?她总说:‘剃得大姐样儿,剃不了大姐手!’过两天新花样又出来了,谁也赶不上--你脑子里咋恁多花样哩?”刘瑞敏总爱忆起当年在一条街上时,她和新民的少艾年代。
“街上一有婚丧嫁娶的热闹事儿,我跑可快就钻到人堆里去了,看人家穿的、摆的、举的、拿的、陪送的东西上的图案、花样、形状,反正只要是花的,我都仔细观察。慢慢就入心入脑,变成了自己的‘心花’”。杜新民这样回味。
也许,就是当年这种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创造性,打下了后来杜新民不拘一格、不落窠臼的清新画风。

“这是木贴花、这是干枝梅”

大自然的烂漫和小镇生活的繁华,促生了开朗、豁达杜新民的爱美之心和创造激情。
虽然她学的数学专业,却时常自己在本子上涂鸦、勾勒、点点染染。这种私下的小俏皮和小儿女动作,貌似钱钟书在课堂后排偷画男生斜窥美女图的捣鬼,却兀自柔媚许多。
“文革”时期,万木萧杀。 她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表达对美的憧憬和不舍。
学校里用来搞“大批判”的大字报纸,她偷偷留下几张。再把孩子们转笔刀下的各色铅笔屑都搜集起来,自己打糨糊,夜里一片片粘贴在大字报纸上,做成菊花、梅花、牡丹、月季、大丽花等等的美丽形象,然后用红蓝墨水勾勾画画,或桠干遒劲铁凝,或枝蔓蜿蜒拖曳,再搓画个黑灰色花盆--天哪--看到的人们都惊叹,这“木贴花”就是一棵没法发表但永不凋谢的花树啊。悄悄传诵间,“作品”就流传师生们家里去了。
冬天,学生们、老师们到住在校园内的杜老师家串门儿,看到瓶子里插着几支绽开的灿黄沿儿白瓤红心、拇指肚大的花儿和骨朵,往往会好奇地探问:“老师,这什么花儿啊?”“干枝梅!”她干脆利落地答道。
孩子和大人们不禁凑上去嗅嗅:“香不香?嗯?这什么香,扎着我鼻子?--爆米花香啊?!”这种惊呼往往引来其他邻居的一阵爆笑。
原来,为装饰狭小低暗的房间,杜新民把女儿排队爆好香喷喷的玉米花一个个挑出来,小心翼翼地用毛笔点红花心。然后再折几只校园墙边的“铁藜砦”干枝,将玉米花扎在枝头,插入水瓶中--霎时,一枝枝生动漂亮的“干枝梅”就泼喇喇地绽开在旧桌上、墙角边,甚至床头上,隐约透露着大自然原粮的暗香。那美,不亚于今天街上花屋里的一札札白玫瑰。
而母亲伏案在15瓦昏暗灯光下点染花头花心的深夜场景,至今是缭绕在女儿心头的一束红缨。

   
身无双翼 心有灵犀  
  
上世纪70年代末,国人衣着还没有摆脱“蓝蚂蚁工装”式的全国一片蓝灰色调。女儿上大学时,穿着母亲亲手设计、缝制的手工白底儿蓝色小猫小狗图案的“布拉咭”(俄语连衣裙)和绣花衬衫,活蹦乱跳在金水河畔杨树间的身影,着实吸引了不少男生的目光和女生的艳羡。
女生们先是要求“我也要绣花领子、绣花前襟儿”,后来就扎堆儿跑到杜老师家里,一口一句“杜妈妈”地学画花儿、练刺绣,生动了四年学期。
所以当2005年春天,杜新民在许昌博物馆举办第二次国画个展时,该市文化局长张琳还欢快地忆起当年大学情景:“杜妈妈,您老手头可真巧呀,我们当年真臭美!”
其实,这正是杜新民国画水墨立体透视的簇簇萌芽和点点积累。
1993年,她开始拾起画笔,想一圆自己的喜爱半生却一直疏离、游离、远离的水墨点染。她进了省直机关老年大学国画班。
梅兰竹菊四君子,牡丹、水仙、花鸟、虫鱼,国画学理、艺术心理、创作原则、传承关系……名师、名作、名人、名篇,新生活像画卷在杜新民眼前铺陈开来,壮丽、美妙、幽深、无垠,她被诱惑、被吸引着,走近、走进、走入,如痴如醉,似梦似迷。
为了画好郑板桥的竹子,她锻炼臂力,天天学练抖空竹,扔高、蹲接、弯腰、后绕……果然,手腕和胳臂硬朗,画出来的线条风声簌簌。
杜新民先生的月季小品和四扇屏为专家、藏家所看好、追逐、收藏,登门拜师者数。但她依然以为还有提高空间。也因此,省会知名书画家毛鸿雁女士借用宋代诗人徐积吟咏月季的《长春花》诗句,况喻新民先生的创作心境:“谁言造物无偏处,独遣春光住此中。叶里深藏云外碧,枝头长借日边红。曾陪桃李开时雨,仍伴梧桐落后风。费尽主人歌与酒,不教闲却买花翁。”


 

责任编辑:郑州艺术

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
干货| 一套很详细的水彩月季绘画技法
国画入门:月季花的画法
首届全球华人“ 君子风·中国竹·流杯雅韵”诗书画创作大赛各奖项揭晓
首届全球华人“ 君子风·中国竹·流杯雅韵” 诗书画创作大赛征稿公告
"君子比德于玉”的深入人心,君子佩玉成为时尚
大家的评论

暂无相关评论!

推荐视频

Copyright © 2024 orgcc.com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  版权所有

电子邮箱: orgcc#126.com(#换成@)  -  客服热线:15538520101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豫)B2-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【2020】5244-333号 豫B2-20150025

登录到会员

微信登录

微博登录

QQ登录

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?立即注册
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
返回其他方式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