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
您的位置:郑州站郑州动态正文
【作家风采】苏小蒙 ‖ 作家李诚: 好你个德源大师
苏小蒙    2021年03月11日    《郑州文学》    浏览数:4559

1副本.jpg

2021年第017期


2_副本.jpg


作家李诚:

好你个德源大师

苏小蒙


3_副本.jpg

青年时代的李诚


青年时代的苏小蒙

4_副本.jpg


上    篇丨我们初相识

那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,我正在《河南新闻出版报》当编辑。一天外出采访回来,在文化路一家书店里,发现了一本《李诚旅游诗选》。

说实在的,当时我对这本书并没多大在意,关键是作者署名“李诚”,还有窝口里的作者小照及简介,让我眼前顿时一亮。

因为我与李诚认识。

我们都是上世纪60年代所谓的“工人作者”。虽然他是1945年生人,我是1946年,他比我只大一岁,不过,他比我出道的早。1958年他在郑铁一中上初中时,就在我们郑州市文联主办的《百花园》文艺期刋上发表了一首诗,让他在校园名声大振。后来走上社会,他在郑州铁路客运段上班,并正儿八经地开始了业余写作。当时,我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,经常在我们本地的《郑州晚报》《河南日报》,还有郑州铁路局办的《郑铁工人报》上,看到他写的新闻、通讯,还有小说和诗。

听朋友介绍,李诚那时还写了一个有二三万字的豫剧剧本《飞车黄》,是写火车司机的。本来已排好版准备发表在《奔流•戏剧专刊》,但因“文化大革命”这份杂志停刊,不得不胎死腹中。

那时,能发表文学作品的报刋很少,李诚能取得这么多的成绩,是很了不起的。

真正与他认识,应该是1966年或1967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刚开始时。当时时兴“革命造反”,全国这战斗队那兵团的所谓群众组织纷纷成立,真可谓“革命造反的烽烟处处起”……

我们作为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,不知道天高地厚,竟自不量力地到当时位于工人新村的省文联造了所谓“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”的反,还成立了一个所谓的“河南省工农兵文艺工作者联合会”,简称“工农兵文联”,大言不惭地以工人阶级必须占领上层建筑自居。

也不知李诚是怎么参与进来的,反正他参加了我们平时的工作和活动。

他长着瘦瘦的个子,头发浓黑,皮肤白皙,要不是穿着那身蓝色的铁路服,上衣口袋上别着枚鲜红的路徽,我还以为他是一个正上大学的大学生呢。

他豪爽、仗义、讲义气,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因为 “工农兵文联”所处的位置离家和工厂、单位太远,我们平时吃饭,都在附近一家企业的小食堂搭伙。一天三顿,不是稀饭咸菜,就是大锅菜杂面条,时间一久,吃得都腻了。

一天中午,我们又来到这个饭厅,一看又是那一套,一位“工农兵文联”成员发起了牢骚……说者无心,可听者有意,李诚突然摸出了他的钱包,拍了拍说:“我刚发了工资。伙计们——走,我请大家吃合记羊肉烩面去,改善改善!”

当时我们都以为他开玩笑,谁也没当回事儿。谁知他死拉硬拽,真把我们领到了位于二七广场的合记烩面馆。

合记烩面是郑州的老字号,可谓名吃。我们一共去了九个人,加上买酒买菜,一下子花了七八块钱。七八块钱对现在来说不算什么,可那时我们年轻人的工资每月大都只有二十多元左右,咋说也不是一笔小数字!

过去写作,我们还会时不时地收到点儿稿费,说得上大年三十逮个兔,有它没它都过年,慷慨解囊地请朋友吃一顿未尝不可。但是,“文化大革命”强调限制所谓的“资产阶级法权",所有报刋都已经没有稿费一说……他这个月的生活,无疑是要捉襟见肘的。

实话实说,要是让我请客,我真舍不得。因此,李诚为人的真诚、大方,让我挺感动的。

还有一次,我们“工农兵文联”不知什么原因,得罪了社会上的另一派组织。一天,他们来了四五个头戴柳条帽、手掂大铁棍的人,骂骂咧咧地要和我们“决一死战”。

我们虽然都是工人,但大都刚走出校门,手仍无缚鸡之力,一看这阵势,一个个都吓得不知所措……

 “咋啦?想找死不是?”

正在这时,只见李诚毫不犹豫地一个箭步迎了上去:“告诉你们,我可会少——林——功——夫,不信?咱们试试!”他边说边拉开架式,蹦腿、蹬步、舞拳……让我们所有在场人都看得眼花瞭乱,相信只要谁敢上去,非被打个人仰马翻不可。也许李诚的一招一式真的太逼真,吓的那几个不速之客只好悻悻离去。

一场危机终于化险为夷。

关键时刻敢为朋友挺身而出,这需要多大的勇气!李诚的所作所为,一直让我佩服不已。

事后我问过李诚:你真有那么两把刷子吗?

他笑笑告诉我,他从小就爱文学和武术。小学一毕业,他曾独个儿从郑州市区摸到登封少林寺,想拜师学艺,结果人家不收。

“不过,上初中之后,我曾确实练过一阵子。”他说。

……不久,因为我们这个“工农兵文联”介入了一个所谓的“天津黑会”,被中央文革小组江青、陈伯达指责为“坏组织”,一下子树倒猢狲散,便各自返回各自的工厂、单位。这场“文化大革命”断断续续折腾了十年,十年里,因为这件事让我背上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“小爬虫”的“黑锅”,挨过批遭过斗,在工厂一直夹着尾巴作人。从此,便与社会上的所有文友,当然包括李诚在内,断绝了一切联系。

……在书店,我抚摸着这本《李诚旅游诗选》,优良的纸张、精美的设计,突然想起我们相处的那段短暂的日子。

——李诚兄,你现在在哪里?

5_副本.jpg

李诚出版的部分作品


6_副本.jpg报刋上介绍李诚的文章


下     篇  |  我们再相见 

……从此,我开始留意,并打听李诚,从文朋诗友们的口中,断断续续地听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。

这我才知道,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粉碎“四人帮”、结束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动乱之后,李诚不顾自己已届“不惑”之年,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郑州大学历史系,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教育。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、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视野,为他后来坚持武术文化研究和文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而且还被破格选拔到郑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,担任起郑州市武术协会秘书长,专门从事起他从小就喜欢的这门职业。为了工作上的便利,他还拜少林寺一代宗师素喜为师,成为他的入门弟子,法号德源,人称“德源大师”。

其实,由于从小喜爱,李诚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以前,就一边工作,一边写作,还一边钻研武术这门中国功夫。记得当年我曾去过他家一次,看到他的书桌上,就摆放着《少林寺志》和我国一代“武圣”孙堂禄、万籁声分别著的《形意拳学》《八卦掌学》《武林汇宗》及《太极图说》《陈氏家乘》等书。这些书大多是民国时期出版的老版本,年代久远,纸张泛黄,也不知他是从哪里搞到的。我顺手翻了翻,除了书页上有他划的一道道红线,标明是重点外,旁边还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感想和批注。

可见他对武术这门学问的痴迷程度。

俗话说,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。

上世纪80年代初,一部电影《少林寺》,不仅使中国佛教圣地——千年古刹少林寺名扬天下,同时也使我国国粹——中国武术一下子风靡全球。

作为作家的李诚,在积极为报刋撰稿的同时,及时抓住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,奋发努力、笔耕不辍,先后写出了融知识性、趣味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《武术大全》《习武必读》《武术概论》,被业界称为“一部科学的、规范的、系统的中国武林教科书”;又写出了以武术历史、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《拳乡传奇》《风尘江湖秘录》《袁世凯之死》三大部。这些小说,以精练、唯美、空灵的文字,讲述了气势磅礴、纵横捭阖、气象万千、古往今来武术世界里的故事和传奇。

据说,这些书除受到国内和香港、台湾地区广大读者欢迎外,还被翻译到法国、韩国、日本、越南、新加坡和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。

众所周知,“禅”是佛教的修行方式之一,与武术这一拳打脚踢的形式既相得益彰,又相辅相成。修“禅”,与武术截然相反,它能静坐调心,超越喜忧,能使人去恶从善、以静治烦、由痴而智,由污染到清净的心境转变,这就出现了文体上的“禅诗”。禅诗——这种富有禅理禅意的诗词,不仅是我国古代诗歌数千年来宝贵的文化遗产,也是我国文学从古至今的重要体裁之一。

作为在武术文学创作领域颇有建树的作家李诚,也写了许多这样的禅诗。他先后出版了《嵩山少林新禅诗》《禅悟诗草》《禅武悟心雨》《李诚禅诗选》等诗集……婉约清丽、缠绵悱恻、简洁优美、成熟老道。特别是他汲取了古代汉风宋词的神韵,把汉语汉字所蕴含的艺术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,无疑体现了“禅诗”的哲学精神与现代意义,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。诗评家普遍认为,李诚的“禅诗”,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。河南省文联、河南省诗歌学会、《大河》诗刊等单位曾专门举办过李诚作品研讨会,对他的这些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 认为 “他的这些武术学术专著、小说和禅诗,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,弘扬和传承中国武术,做出了一个河南作家的突出贡献”。

几十年来,《中华武术》《武林》《少林与太极》《河南日报》《大河报》《郑州晚报》《郑州日报》和省市广播、电视等媒体先后报道过他的事迹。为此,他还赢得了“河南十佳诗人”的光荣称号,被选聘为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兼禅诗研究委员会主任,并担任了中国嵩山少林俗家弟子联合会会长。

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。

我为我青年时代结交的朋友李诚而感到由衷地骄傲!

在此期间,我曾通过各种渠道与他联系。但遗憾的是,他不是在登封采访写作、辅导武林学子,就是在广州、佛山,甚至港澳和宝岛台湾乃至新加坡讲学。

……分别几十年后我们再次相见,是我们都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这些年的事。

一天,我们相约在我市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见面。屈指一算,与当年分别,已经相隔了四十多年。这次相见,彼此不由地大吃一惊,几乎都认不出了对方。

想想也不足为奇,当年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小伙,如今却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头子。

真可谓沧海桑田,物是人非。

那天,只见李诚脸上留着长长的胡须,穿着一身“出家人”常穿的罗汉服,脖子上挂着一串又大又亮的佛珠,完全是一副“少林弟子”的打扮,浑身上下充满了仙风道骨之气。虽然已是年老花甲,但迈着一、二、三、四的矫健步伐,显得挺精神的。

周围不少游人以为他是少林寺的大和尚,纷纷举起手中的手机、照相机,甚至还有摄像机朝着他咔咔咔地拍照。他也假戏真做,不一一真戏真做地双手合十,来一个阿弥陀佛!让我感到他童心未泯,仍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充满幽默、风趣。

……那天,我们谈文学、谈写作,谈认识和不认识的文朋诗友,谈各自的家庭、妻子儿女,以及这么多年来的所见所闻、所经所历……有时唏嘘,有时大笑,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……

有位文学大家说过,人这一生,在世界上值得读的书很多;但是人这一生,在世界上值得反复见的朋友很少。

我认为,李诚——不,德源大师,就是我值得反复见的朋友之一!


7_副本.jpg

当年的老文友又相会


8_副本.jpg

作者简介

苏小蒙,本名王明信,1946年3月生。祖籍河南新郑郭店镇南街村。郑州市人。1964年3月参加工作,曾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。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,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,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报告文学、杂文、随笔等作品,有诗集《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》、散文随笔集《走在文坛的边缘》和长篇回忆录《我当工人的日子》问世。

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、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、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。后来先后供职于《郑州工人报》《经营消费报》《河南新闻出版报》记者、编辑、编辑部主任。长期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,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队伍领军人物之一。先后被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、郑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“优秀志愿者”“优秀文艺志愿者”荣誉称号。

现已退休,致力于郑州本土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。


本文编辑:王蔚波


责任编辑:王星

大家的评论

暂无相关评论!

推荐视频

Copyright © 2024 orgcc.com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艺术网  版权所有

电子邮箱: orgcc#126.com(#换成@)  -  客服热线:15538520101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豫)B2-2015002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豫网文【2020】5244-333号 豫B2-20150025

登录到会员

微信登录

微博登录

QQ登录

找回密码还没注册过会员帐号?立即注册
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会员
返回其他方式登录